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文選作業


《好繪本如何好》讀後感
    哲學三 游定璇
    我並不是一個常看繪本的人,對於好繪本如何好,即使看了郝廣才的分析,能夠體會他想表達關於技藝如何塑照讀者的閱讀體驗,我仍然缺乏大量的閱讀經驗,支持我在這本書看到的。不過我想一法通,萬法通,仍有一些想法可以談一談。
    如果我們能夠將一些人類社會共有的實踐(practice)統一看之,例如文學、音樂、繪畫,我們會發現一些審美體驗是共通的:古希臘的男人聚集一起看嘲笑蘇格拉底的喜劇《雲》,和現代京劇《徐九經升官記》的表演現場,兩個場合發生的事情,大抵類似。
    我們必須從一個簡單的前提開始,無論哪種藝術類型(或者被稱為藝術的),必然地,具有一種內在的目標:演出。這無關於創作者是否有意識地將其視為藝術作品,甚至在藝術還沒成形的年代,任何有感染特質的事物:書信、宗教儀式,甚至只是簡單的器具製造,觀眾必然在場。也只有因為做為他者的觀眾的在場,我們才有可能去理解藝術做為一種實踐,如何發揮它的魔力、如何塑造體驗、如何累積技藝以及,如何產生大師。
    觀眾(一個創作者心有所屬的對象)將以各種形式觀看整個實踐的發生:書面、劇場、圖畫、行動……。無論創作者想要傳達何種情感、表達何種寓意、造成何種效果,因為這一層透過演出的間接關係,必然地,演出的當下成為藝術的一切。演出當下的體驗是藝術魔力發揮的地方,它讓觀眾變的瘋狂,它使作品迷人,使人們繼續參與類似的實踐。因此,當我們問好繪本如何好?好詩如何好?好爵士樂如何好?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必須是:追回當下的體驗,嘗試找出使一切發生的咒語如何被說出。
    舉個例子,由我較熟悉的爵士樂出發,自四零年代咆勃樂發展以來,即興成為爵士樂最重要的特徵,而一切的創新、改革也幾乎圍繞著即興手法打轉。與古典樂或早期的搖擺大樂團不同,爵士樂並不那麼在乎事前的編曲和我們是否能夠完美的複製寫在譜上的音樂;相反地,四零年代之後的爵士樂將表演視為一種變動的整體,重視的是樂手當時當地臨場即興發揮,和舞台上彼此對話的過程。在爵士樂界有句話說:「舞台上沒有彈錯的音。」所要表達的正是這種將表演視為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而所有發出的聲響,只要處理得當,必定能在聽眾方造成某種獨特的效果。
    那麼爵士樂手要如何構作一段即興呢?類似於文學,你必須要先懂得合聲,合聲決定了整段即興的基本風格,就如同你所採用的文體,是詩歌?是詞?是賦?再者,你要懂得掌握節奏,節奏是行文的疏密與否、段落安排、空格的使用;最後,便是你使用的音符,即使我們只有十二度,但是加上前二者的搭配,音符的使用就如同文字的選用一樣,極其微妙而難言,而這正是展現一個樂手塑造聽眾當下體驗的能力。作為一個爵士樂的練習者,我們常被要求練習各種句法,但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當下,特定的效果發揮卻不能照本宣科,你最多能說五聲音階是帶有中國味道的聲響、跑馬節奏多半能造成一種疾行的效果等,表演當下卻必須考慮聽眾、舞台狀況、前奏所鋪陳的氣氛、上一個即興者使用的動機等種種因素,才有可能完美地展現你想要說的東西,你想要造成的效果為何。
    也因而爵士樂手邁爾斯‧戴維斯曾說過:「錄音都只是練習,只有表演算數。」因為所有藝術的魔力發生處都是在演出當下,而藝術批評,正像是一個創作者在創作時想做的:集結(辨認)所有不具意義的部分,使他們成為一個充滿意義、富感染力的整體。而這正是一本好繪本、好詩、好音樂如何好的關鍵。

2 則留言:

  1. 好懷念哦XD 陳志信ㄇ

    回覆刪除
  2. 是啊 不過他迷妹迷弟好多 每次都沒位子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