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在那河畔草青青
結局也太陽光了,有點不協調。
6/8兒子的大玩偶
不甚理想的經驗,前兩排有人在吵架,膠捲好像有問題。不過一切無損兒子的大玩偶。這些全是耳熟能詳的小說,然而即使知道下一幕,知道結局,還是好看。今日剛看完嫁妝一牛車,王禎和的戲謔嘲諷與蘋果的滋味較相近,尤其是在美國醫院一幕,有股劉姥姥逛大觀園的趣味,下層社會的沉痛無奈也因此深沉地表現出來。小琪的那頂帽子並無特別感觸。
6/9風櫃來的人(The Youthful Day)
如同英文片名"The Youthful Days",電影訴說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阿清與三個好友的年輕日子。傑作,絕對是我看過最好也是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不知是風格還未篤定還是受到原著小說的影響,兒子的大玩偶就差了那麼一點,小說語言無法表現的,風櫃來的人破碎的敘事手法、放在遠處的寫實鏡頭、無以名狀的,專屬於年輕人的鬱悶和嬉笑,讓人無法不感到共鳴。
6/10童年往事(Time To Live,Time To Die)
深受感動,餘韻十足。破碎的鏡頭、斷裂的敘述,訴說一個中國移民台灣的家庭故事:嚴肅不苟言笑的父親、在時代中無言的女性:阿婆、媽媽、蕙蘭(演得很棒),阿孝和他的諸多兄弟們。影片極為斷裂,但是情感卻絲絲入扣,幾個意味深長的空鏡頭、唯一配樂的出現和阿孝的口白,構築個人、也是整個時代的樣貌,我不斷想起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從看風櫃來的人時就是了),然而侯孝賢卻更加沉默、靜謐,像是滿懷心事,望著一場童年的雷陣雨......。Time To Live And Time To Die,最後,阿孝和素梅告白,騎著腳踏車面帶微笑的奔馳,卻也同時面對祖母的死亡,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
6/11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結束時,全場觀眾都在拍手。沉默固執的少年阿遠,和百依百順,像是一朵山茶花的阿雲是青梅竹馬,他們到台北找工作,偶爾回九份的老家,直到阿遠去金門當兵,退伍前半年,家人寫信告訴他,阿雲和每天送信的郵差結婚了。退伍後,他回到老家,聽阿公說今年的蕃薯收成不好......。一樣破碎的影像、敘述,寧靜致遠的遠山交雜,像是中國五言絕句中的結尾,餘韻十足。即使影片中幾個片段都暗示了阿雲對都市的好奇、對阿遠沙文主義的不滿,最後在軍中得知阿雲嫁人的阿遠長聲哭號,仍然讓人不忍再聽下去。好幾次,都感覺眼淚溢到胸口,但卻怎麼也哭不出來,那是全然中國文化的抒情,隱晦而幽遠,一切的一切,生命的悲和喜,都交雜在一個山的鏡頭,緩緩釋放,卻仍然揮之不去......。
6/14悲情城市(The City of Sadness)
悲情城市還沒到一半,我沒辦法克制地淚流不止。一個家族,大哥和老爸是粗人,但是從以前就為了全庄頭的人和兩個殖民政府(原諒我用這個字,太適合不過了。)對抗;老二在日治時代送去當軍醫,便一去不回;老三和上海仔搞毒品走私,被大哥發現後,反被(眾所皆知與國民政府掛勾的)上海商人誣陷入獄,出來時已經是個廢人;老四文清是一個聾啞的攝影師,跟著一群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影片的開頭,是大哥的兒子出生,因為電剛來,便取名林光明,也同時暗示光復的到來,然而,這卻是林家一系列巨變的開頭。在裡頭,我看到的不是省籍之間的對立,而是純粹強者與弱者、壓迫者與受壓迫者,加上仇恨能夠發生什麼事情......弱小人民的悲哀,在國民兵搜索林家時,由阿公的嘴巴說出,講得有些滑稽,全場都笑了,我卻是又哭又笑。事情不就那麼荒謬嗎......人怎麼可以作出這種事呢?無論是為了義氣慘遭射殺的大哥,還是聾啞的文清,他們只是夢想著安穩生活的老百姓,他們要的,只是有米有糖,偶爾有煙抽抽,有尊嚴的活著,僅此而以......。太荒謬,太悲哀了......台灣人的命運......走出演講廳時,一個四五十歲的阿伯還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那些在山區的,是台灣共產黨,國民黨把他們全抓起來,是沒有辦法,是不得已......放你媽的狗臭屁,放你媽的狗臭屁,稍微有良知的人,都知道,他們是走投無路,他們是被國民黨趕盡殺絕的青年。如果你對這片土地有所關懷,就請把悲情城市找來看吧。常有人嘲笑,那些鄉下的阿公阿罵,不分黑白地支持民進黨,但是那些明明受過教育,卻還是自己蒙上眼睛對歷史的傷痕視而不見,還積極地找理由為此辯護的人,那個更該罵呢?那個更該罵呢?我真的想不通,人怎麼可以做出這種事......。現在的我,還不能把"悲情城市"當成一部電影看待,以布雷希特的疏離理論來看,侯孝賢是不及格的導演。以後的我,還會再看第二次、第三次,也許那時的我,便可以好好地欣賞"悲情城市"。(p.s.我不懂為什麼要找梁朝偉......辛樹芬整個把他打爆。)
從"風櫃來的人"到"童年往事",侯孝賢用"悲情城市"證明在題材上能夠面對、處理更大的題材。在"南國再見,南國"侯孝賢面對的是更加隱諱,藏於檯面的現代台灣社會,然而在形式上卻更加突破。首先是配樂,在"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裡,出現的配樂多半是一個情緒的轉換,但是在"南國再見,南國"裡,卻成了電影的基調,無論是雷光夏、林強和濁水溪公社;其次,在"南國"一片中,我們有阿扁視角和小高視角的鏡頭,侯孝賢不再那麼近乎偏執地使用一個不動的寫實鏡頭,相反地他變得更加動態、緊湊、充滿活力,緊緊抓住觀眾的情緒。看得好過癮。
侯孝賢說了自己的故事,面對歷史的傷痕,也說了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台灣故事,在"海上花",我想很明顯地,他跳脫描寫台灣的一貫主題。在"南國"後,他想藉由"海上花"完成什麼,是更形式的而非內容的。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幕一幕淡出又淡入(他之前甚少使用的手法);多線多人物的敘述;對色調、對當時靡爛的美的沉溺;還有重複出現,藉由半掩門扇切割畫面的構圖;緩緩推移、意味深遠的鏡頭。侯孝賢改變了,在"南國"之後,我想他的注意力更放在形式的突破,如何藉由配樂、鏡頭的構圖,讓愛與慾(海上花)、自我毀滅和安定下來的渴望(南國),更加地情景交融。
6/16咖啡時光
讓我驚艷的是,"咖啡時光"的複雜與深度。延續"海上花",侯孝賢用一段陽子講手機座為契子,內容是一個奇怪的夢。總體而言,這夢貫穿整個影片,提示了陽子被生母遺棄的身世,養成她看似獨立的性格(然而卻無可避免地依賴後母)。我們可以非常概括地說咖啡時光是一部身分認同的電影,肇繪製的詭異的電車圖、近乎病態地每日錄音;作家陽子以江文也的故事為書的題材,同時懷了台灣男朋友的孩子。關於哥不林傳說的夢和陽子的身世、肇在被鐵路包圍的城市生活,象徵富辯證性地緊緊交雜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陽子的父母不如侯孝賢前幾部作品是作為都市兒女的精神原鄉,有家人在的場合,畫面都被緊緊壓縮,令人喘不過氣來。總體而言,"咖啡時光"是形式嚴謹、主題又有深度,可惜在都市緊縮的畫面中,我一直覺得有些不舒服。直到最後一幕主題歌傳來,才把我從冰冷的畫面解救。
6/17最好的時光+大師講座
"最好的時光"分三段: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很有趣地,三段剛好對應侯孝賢拍片的歷程(個人生命、民族的歷史定位、現代生活)。青春夢和早期的"童年往事"或者"風櫃來的人",指涉導演個人的生命史。感人而真摯,配樂使用的恰到好處。自由夢如"咖啡時光",有「日治時代台灣人的大自由」和「藝妓與知識份子之間戀愛的小自由」兩者辨證地互相對話;此外,全片只有配樂而對白皆無聲,採類似"悲情城市"以書信對話,用文字顯現。比起"海上花"純粹美的、形式的沉溺和突破,自由夢把濃稠歷史交雜在一滴藝妓的眼淚,這不是三三想做到的事情嗎?或許和朱天文有相當關係。青春夢延續"南國"那種自我毀滅的基調,冰冷的畫面把靡爛完整地表現。透過癲癇指涉青春,死的本能(佛洛伊德語)正式迸發的時刻。敝以為,此篇是三段中最為精彩而精鍊的。
侯孝賢大概是一個不太會演講的人,總是會把原本的焦點隨意延伸到一個毫不相干的地方。但其中對於創作還是有獨到的眼光。訴說自己拍片的過程,從小便看小說、看電影,加上自己生活經驗,喜歡到處走闖,這無形中養成他個人的素養。進了藝專,那時全台風靡存在主義,侯對此十分不耐,認為這不是他的生活。受一個教授講述"我就愛妳"的啟蒙,才開始對電影有所認識。從場記做起,受過商業片的訓練,他獨特的電影美學開始成形。寫實,是電影的基礎,無論是費里尼、新寫實主義、柯恩兄弟的黑色,即使是西方的電影有著戲劇性的傳統,寫實仍然是電影的基礎,而人(角色)便承擔比事件更重要的地位。"風櫃來的人"受高達"斷了氣"影響,發現影片其實可以亂剪,但是當時看來也許是亂剪,現在回頭看,其實於個人經驗和素養早就有跡可循。他又說高達最厲害的是對白,這就是導演天才的地方,劇本(文字)的重要、味道的發酵都是觸動人心的關鍵。真正好的電影,看完之後是釋放的,是飛揚的。
轉向"悲情城市",是受了陳映真"山路"的影像,那時他打算翻拍這一本小說,可是遭陳勸退。對於自身身分的追尋,在楊德昌"青梅竹馬"中對威權的抵抗也可以看見。另外,他的招牌長鏡頭,其實最早是因為侯並不愛用演員,怕那些路上找來的非演員適戲,便用一個不動的長鏡頭,沒想到這樣味道反而因此出來。到了海上花才開始移動鏡頭,那是因為小說實在太強,侯說自己拍戲好像小說作者也在現場一樣。長鏡頭是寫實,能夠體現電影時間和真實時間的差異。電影要模仿現實,可是同時創造另一個現實的論調令人想起馬庫色。他又說小津也不愛演戲,布列松也不愛演戲。另外,是一些台灣拍片的困難,演員短缺的窘境讓我們很難複製國外成功的樣板。"險路勿近"便是一個例子。所以找尋非演員,就是導演的工作,而影片整體的感覺,在劇本就該完成。
結語侯說了一些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的不同,其中某些論調讓人想起布雷西特,但是聽的出來,侯在處理這種大問題的不足和捉襟見肘。結尾令人有些失望,我應該不會去聽第二場了吧XD。
6/18紅氣球
訴說一個單親媽媽的故事,紅氣球象徵的也許是完整家庭的渴望,那些隱藏在心中那麼微小的缺憾,似乎就像氣球一樣若即若離......。此片侯孝賢把焦點聚集在家庭,但是本質上還是討論著"咖啡時光"的母題,從擔任木偶配音員的蘇珊(大抵是為了木偶師傅的祖父)到念電影的中國人宋,大抵都隱隱在追問著對自我身份的尋求。然而,紅氣球卻比"咖啡時光"動人多了,原因無他,便是焦點擺放的位置,家庭。Juliette Binoche(天啊她真的越老越漂亮了)演活了無助的單親媽媽,同時藉由宋的到來,引發一些對過去幸福的懷想,那是隱藏的回憶裡面的吉光片羽......每一個平凡不過的表情,深深敲擊觀眾。這部片棒極了,好希望在台灣也能發行DVD啊。
用布萊西特來分析侯孝賢會是......?
回覆刪除說好的戲劇和電影無差別呢
回覆刪除我只是好奇要怎麼用布萊西特來分析侯孝賢,因為用布萊西特來分析伍迪‧艾倫和高達都還滿好想像的......
回覆刪除我只是覺得我太入戲了...一點也不紓離啊
回覆刪除我覺得好的藝術家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演說家
回覆刪除他們只能盡量流露一些真誠的想法 用語言
mm...我說了什麼嗎=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