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音樂人生>


Few wishes by KJ:<Life is full of surprise.>

It still amuses me that people are actually going to see through the scenes to my inner world of thinking. I am not good - in fact very bad - at presenting myself to people, therefore usually people take me to its extreme, either hate me or love me. Many would think I am a talented young boy who doesnt treasure my gifts, or some would think I am living in my own fantasies being fake to people... Doesn’t matter. Recently one of my friends said we are defined by the people around us, but I think its more important how we answer to our souls.

I am an intentionalist. I believe its how we answer to ourselves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at matters. consequentially I may have hurt a lot of people back many times. Well, maybe sometimes i meant them. =P perhaps out of frustration or immaturity. yet at least I hope i didnt want to. Mix feelings of strong personality, confusion, lack of direction, immaturity in ideas, (parental) influences may be good excuses? Ha-ha... self-evaluating my teenage life is painful, there were so many undesirable decisions that i have made. I must say I hated how I dealt with people but yet I also treasure these mistakes for bringing myself to who I am. grudges.

I hate myself for being crowned as "talented" or even "genius" which firstly, are not true; and secondly, destroyed my childhood. Implicated by Chinese astrology, I believe everyone has his own path and destiny. 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 if my mum didnt register me and my siblings with that piano teacher, but instead took me to a math class and my father trained me like he did to my piano - 2 hours at lunch and perhaps a little more at night. then entering me to competitions and kept crowning achievements. To the extend that it becomes the only topic for 10 years on the dining table. now you may say I am superficial and dont understand what competitions have brought to me. but if you do the same competition at February and March for 10 years in your childhood, then you may have the sympathy.

Competitions did give me motivation. it was very cool and satisfying to achieve some little thing when you were 8. But it also subtly forced me to play the music for the wrong reason. I must say I am also fortunate to have been in the competitions. They brought me to realize its meaningless destruction to ones music earlier than other people. Ha-ha at least my father is obsessed with it, still.

So, one may be a billionaire, artist, janitor, lawyer, doctor, beggar, whatever. For me it depends great deal on personalit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somebody might just got bad luck and achieve nothing in his life, but just another classmate in your F1 class may be the most successful man. Isnt God unfair? I was confused into tear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because of that in that interview in Czech 8 years ago. I remember right before I went to Czech I saw a bunch of people chasing after a thief on the street in Bangkok. The poor thief was half naked, skinny like me (oh well), climbing up one of the oldest buildings trying to escape from justice perhaps because he stole 30 bucks for food. I was literally shocked. one hour earlier I was practicing the piano and I never knew that there is so much tragedy, unfairness and sadness in this world. I simply didnt understand it.

So after years of inner conflict, I have realized it doesnt matter who we are, but what we are. Maybe that poor guy is destined to steal those 30 bucks. I am destined to be dumped by the same person 3 times in a row; Mozart was destined to be the greatest prodigy ever. Yet I do believe in fairness out of all these chaos. I am convinced that under the unlimited varieties in this world, God dont simply judge us by whether we explicitly "put our faith in God" nor do the "right" thing. But I believe he looks at how we grow upon our sincerity. and be true to ourselves as human being.

I dont believe in Heaven. Because I believe we are all living in Heaven already. We are just blindfolded by our immature human nature, too foolish to admit.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讓你的聲音更爵士Ⅰ — 半音趨近手法(Chromatic Approach)的介紹與應用

讓你的聲音更爵士Ⅰ — 半音趨近手法(Chromatic Approach)的介紹與應用


文/謝啟彬
Share/Bookmark




相信對許多入門或接觸爵士有一段時間的players來說,最大的困擾即是如何於即興演奏中找到正確的音,並將其放於正確的位置上。而我也觀察到,各位(包括我們自己)之前的音樂背景絕大多數來自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組搖滾樂團,或來自於學校音樂社團、軍樂隊等等,這些音樂普遍皆比較大小調分明,音的走向也較於調性內停留,如果直接取用在爵士樂上的話,色彩會趨於平庸,味道亦稍嫌不足。

當然,傳統爵士樂的要素除了大量的半音之外,尚包括了節奏、和絃、曲式,及最重要的即興idea,這些絕對無法一言以蔽之,只是鑑於許多學習者皆陷入「和絃對應音階」的泥淖之中,認為學愈多的音階是接近爵士聲響的唯一方法,我想這種〝不清不楚〞的概念大概始濫觴於Jamey Aebersold,因為他的Play-A-Long系列曲集皆於solos之和絃進行部份列出音階,其實裡面有很多僅是調式(Modes)而已,加上他及同事們又大力推廣「看到什麼和絃就找什麼音階」的速成法,容易使人忽略了最重要的和絃構成。

其實「音階」是什麼?請各位記得,所謂的音階其實是和絃音加上延伸音的八度內順階排列而已,關於音階的組成,我以後會再作深入的介紹,現階段只是要讓各位了解:在調性爵士(Tonal Jazz)如Swing Standards、Bebop風格中,音階與調式其實沒那麼重要,只是有一些非自然的合成音階(Symmetric Scales,如Diminished Scales、Whole Tone scale)及上行旋律小音階與其調式(Melodic Minor Scale Ascending & Modes,如Lydian Dominant Scale、Altered Scale)要利用而已,真正調式音階的運用,要在之後的調式爵士(Modal Jazz)中才得以發揚光大。

OK,費了一番口舌,希望能幫大家把基本概念弄清楚些,現在,讓我們來幹活吧!

為了造福廣大的群眾,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半音與全音的不同:



在Bebop時期以前,爵士音樂家的即興幾乎是根基於主題旋律及和絃音上,作節奏與裝飾音的變化,各位常常可以聽到的第一種為添加許多前後半音的,現在聽來則有些許俏皮的效果:



第二種則是依循爵士的藍調血統,強調「藍調音」b3、b5、b7的運用,例如:



以上兩種方法時至今日仍是爵士音樂家的習慣之一,因為味道即是從這些半音經過中散溢出來,早期的名家如Benny Goodman、Louis Armstrong,及搖擺樂大樂團、紐奧良風格、Dixieland風格等等,這樣的演奏舉俯皆是。當然,劃時代的艾靈頓公爵也寫了兩首大量運用半音的名曲《Sophisticated Lady》與《Prelude to a Kiss》,不過既然今天的重點是在即興演奏上,作曲的技法我們便先暫且不談。

更進一步,音樂家在原來的半音前試圖再加一個半音,這樣一來,第一個音大概都是原來的調性內音(Diatonic Notes),接下來的半音,因延續著同樣的旋律走向,便成了經過音(Passing Note)的性質,我們可將此法稱為Double Chromatic Approach,各位可以回想兩首Blues《Blue Monk》及《Straight No Chaser》的主題,應能帶給你熟悉的感覺。



漸漸地,爵士音樂家如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等人開始尋找一種新聲音,他們把爵士語彙擴張,於經典曲的和絃進行中加入更多的半音,而且可以來自四面八方,只要整個色彩大體上停留於調性—或說和聲特徵—內即可,因此簡義地來說,Bebop於音符的選擇上便是以和絃音(Chord Tones)或調性內音為骨幹,加上一堆前進後退的半音於其間繞來繞去,當然啦,重音的位置改變了(Syncopation),速度也飆了起來,聽眾聽起來就像一條纏繞的毛線一般,像以下的三個殊途同歸的例句:



各位是不是覺得其實只是C大調音階的進行,但在遇到和絃音之前就加個半音經過呢?請大家再看到第三句的第一小節第四拍到第二小節第一拍的「A-F#-G」句型,這種感覺就好像要上籃時又突然做個假動作欺敵,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也可以爭取些時間,不會因太順利解決而過於平板,這樣的「V」字句型行話叫「Embellishment」,Berklee系統的教學法管它叫「拐彎抹角的解決」(Indirect Resolution),你也可以叫它「不夠阿莎力卻很有個性」的句型,反正原理要記得就是了。



Embellishment有一個小小的原則,那就是如果我們以三個音一組來探討,第一個音可為第三個音(目標音)的上下調性內音或半音,,至於第二個音則一定是第三個音的上下半音,我們再舉一個Parker的實際例子,這是《Anthropology》的主題開頭:



接下來就是你的第一項功課了,試著以II-V-I來想,該如何運用這種句型於無形,我僅提供幾個例子做為參考:



聰明的各位會反問:那我們可不可以在Embellishment的前後再插入更多的半音呢?當然可以!只要目的是為了趨近和絃音或調性內音就好辦,例如以下的三個例子:



這種由Embellishment加上半音的手法,其實也是由Double Chromatic Approach演變而來,只是上下半音改了一下而已,在爵士樂中,我們把它稱為一組「套件」(Enclosure),再加上一些音程八度的互換,許多所謂Bebop的句子就浮現了,各位可以參考本欄的採譜系列,或聆聽任何一位你喜愛的音樂家,試著找出一些線索。因此,根據這些約定俗成的原則,你可以自行創造或變化出不同的句子,只要具有想像力及舉一反三的思惟,可能性是無窮的,譬如以下的例子是由我們的鋼琴家凱雅所提供,重點是在和絃音的轉位排列而已:



聰明的各位,是否也能發揮你的創造力呢?我們再來看看偉大的爵士音樂家前輩有什麼看法。以下的例子如果我還記得,應是鋼琴家Bill Evans常用的手法之一:



因為是II-V-I的緣故,和聲節奏(Harmonic Rhythm)便格外重要,各位可以看出Bill Evans用環扣般的Embellishments下行,卻讓重要的音都落在重拍上,如Dm7上第一拍及第二拍的1與b7,及最重要的G7第三拍3音,第四拍的#9-b9到下一小節I級CMaj7的5音,是不是很〝優〞呢?後人因而歸納如要讓V級的3、#9、b9音同時出現地恰到好處,可以用Diminished Scale h/w(這裡為G-Ab-Bb-B-C#-D-E-F-G),進而延伸出更多的變化,但在此處的idea僅是簡單的小技巧而已。各位(不只是鋼琴手)真應該多聽聽Bill Evans的半音處理手法,我知道,許多樂評樂迷工具書推薦都把他的風格過度美學化,其實除了獨具和聲色彩外,他的許多巧妙旋律線也是讓聽眾感覺很舒服的要素之一。

Miles Davis則是另一位半音的專家,各位知道,他的技巧說實話比不上Dizzy Gillespie或Fats Navarro般的吹得半天高,但他更有頭腦,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彌補掩飾他的不足,下面這種便是他的正字標記之一,等於是把解決的腳步拖得更慢,音也更〝擠〞:



各位可以參考本欄第一首採譜分析《Bag's Groove》Miles的部份,或多聽他不同時期的演奏,你會發現他的這個小花招還真是好用!尤其在比較後期與Herbie Hancock、Wayne Shorter、Ron Carter、Tony Williams的時期中,遇到奇怪的和絃進行Miles便這樣吹,好像也蠻炫的。當然,Miles的偉大不是僅止於此,他對爵士新風格的開創性及即興演奏的表現法更有革命性的影響,卻也變得大家後來都以Miles Daivs馬首是瞻,連這個招牌連環下行都被更多人承續並改良了,譬如新一代的大師Chick Corea、Herbie Hancock、John Scofield、Pat Metheny等人。至於為什麼鋼琴/鍵盤手或吉他手運用得特別多呢?因為他們的樂器特性不如管樂般具有爆發力及延續力,且概念上是以琴鍵琴格所作的順階排列,因此除了節奏以外,便要以音符的堆疊來營造高潮的起伏,我自己曾聽過許多當代吉他手的Live,發現一旦速度過快或掉拍時,半音手法馬上便派上用場,就在那繞來繞去的,等到時機成熟了,就可以馬上轉到下一個動機發展去了。基於此原則,我寫了一些練習,請自行變化速度與節奏,應對指法及語彙延伸很有幫助:



談到這兒,是不是還消化得了呢?當然,半音處理手法後來愈來愈多樣,各有巧妙不同,但是只要概念在心中,聽起來覺得不錯,你也可以創造自己的線條,尤其是在單一和絃延續很長的調性爵士風格中,可能性及創意較不容易枯竭。我們的樂團曾練過一首吉他手Mike Stern的《Chromazone》(「Time In Place」Atlantic Jazz 781 840-2),他故意用半音手法完成整首曲子,非常之新鮮,卻也難度頗高,這首曲子現在已經變成當代樂手(尤其是fusion)的standard之一,有勇氣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讓我們反璞歸真,回到基本的II-V-I,以免各位頭痛欲裂且無所適從!現在,請先忘掉IIm7要用Dorian、V7要用Mixolydian的規則,因為假使曲子速度較快,或和聲節奏較密集(如各只有兩拍),根本來不及想音階,更何況,這兩個「音階」其實就是Ionian—也就是大調音階—的調式(Modes)而已,如果每個和絃的特徵音不強調出來的話,那還不如不要寫。我們先用琶音(Arpeggio)的概念來界定IIm7-V7的和絃組成與色彩:



這種具有方向性的手法我們稱之為「線性連結」(Linear Approach),目的在於讓旋律線更流暢,而不是每個琶音皆由根音開始。現在,各位已經曉得半音趨近的原則,我們可不可以在不破壞和聲節奏的前提下,替換或增加一些音呢?當然可以!請看:



OK!聽起來不錯,有一點爵士的味道了,我們可以再來改造一下。如果各位了解一些基本的爵士理論,便曉得在個別和絃中演奏根音(Roots)是有一點呆板的,因為音樂原本就是要多采多姿,如果貝斯手或鋼琴手已把根音彈走了,獨奏者就應多一些變化,加些延伸音(Tensions),但仍先維持線性的方向。所以在Dm7中我們以9音來代替,可能性最多的G7則先放入b7音或b9音,來求得不同之旋律線:



恭喜你!如果你能以這樣的方式思考並演奏,而非道聽途說一堆licks來硬插的話,我自己會非常為各位高興的,當然,思考的速度會再與日漸進,但我想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請記得薩克斯風手Wayne Shorter所講的話︰「所謂的即興演奏等於是把作曲的速度加快,而作曲就是把即興演奏變慢而已。」

以上所介紹的,只是一小部份半音的運用手法,自Bebop風格以降,音樂家除了不斷學習這些爵士語彙的原則之外,也持續地開拓更多疆域,讓耳朵習慣的不諧和轉變成諧和,如John Coltrane、Joe Henderson、Ornate Coleman等等,但這些〝老〞方法還是可以推陳出新,不落俗套。另外一方面,在爵士領域裡,這似乎也變成一種標準的聲響,供後進利用,像大家熟悉的吉他手Pat Metheny,很多人可能以為他的手法比較像流行樂,並開創了一種新語言,但如果各位仔細聆聽或採譜,你會發現他仍有很多「Bebop Chops」的,可見得新事物的創造很多時候仍必須根基於舊事物上,我想這也是大家為什麼應該嚴肅地〝學〞爵士樂的原因。

不要忘了,爵士樂不是用唸的,爵士樂不是用看的,如果你是有心的樂手,爵士樂是用演奏的,爵士樂是用思考的,最重要的,爵士樂是用感受的!以上的紙上談兵,僅僅是要幫各位開一扇小窗,理解爵士音樂家慣用的一些手法,如果各位沒有去實地操作,那麼我等於是白寫了!轉十二調、變化節奏、延伸點子……邊想邊做,邊做邊想,到腦力枯竭為止,在辛苦的過程後,你會慢慢地發現這些語言會漸漸地滲入你的即興演奏,並轉換成你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你自己!


《一些更進一步探討的資源》

1. Charlie Parker Omnibook (Atlantic Music Corp.)—六十首Charlie Parker的著名主題及即興演奏採譜,堪稱Bebop的聖經,各位可以看到最元祖的Bebop語彙,也進而知道有多少人〝偷〞了Bird的句子,有C調高音譜、低音譜、Bb調、Eb調等版本,近期內會再闢文簡介之。

2. David N. Baker~"How to Play Bebop" Vol.1~3 (Alfred Publishing)—只討論Bebop概念的專書,共分三冊,循序漸進,有些獨到的見解,譬如不同的「Bebop Scales」大概是作者最先提出的,但有時稍嫌囉唆,不過價錢不會太貴,許多應用與曲目解析也挺有價值,可以供作參考。

3. Jerry Bergonzi~"Inside Improvisation Series Vol.3 " (Advance Music,附CD)—開始有些難度,本身為薩克斯風手的作者想辦法整合半音、線性連結、Bebop概念、和絃轉位,及前後和絃配置的連接(Voice Leading),目的是要讓旋律線更滑順,卻也能清楚帶出和絃的進行,當然代理和絃、選用音階(Optional Scales)及各種延伸音的應用也是必須的,算是線性即興(Linear Improvisation)的進階,並附有數首Standards的和絃進行來示範其概念。

4. David Liebman~"A Chromatic Approach to Jazz Harmony and Melody" (Advance Music,附CD)—很「終極」的一本書,只給基礎超強的player延伸概念用,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David Liebman本身是John Coltrane的信徒,他的理論根基於調性爵士之後及當代古典音樂理論,並強調半音、音階、上聲部延伸結構(Upper Structure;Superimposed Chords)及重配和聲(Reharmonization)等等,使得players能「彈/吹在外面」(Playing Outside)。這本書在歐洲很受歡迎,但如果基本功不夠強,已經了解透徹〝所有的〞爵士理論與常識的話,一則看起來像天書,進而強行吞棗則保證走火入魔,總之現在不予推薦,但希望有一天各位能用到。

Toots Thielemans - Bluesette


OK

爵士即興者所應作的深入探討—如何學習一首曲子

爵士即興者所應作的深入探討—如何學習一首曲子(DEEP TUNE KNOWLEDGE FOR IMPROVISERS)


原作 Written by:約翰.亞當斯先生(Mr. John Adams)
翻譯改寫 Translated & Adapted by:謝啟彬(Chi-pin Hsieh)
Share/Bookmark




前言:本文文摘原刊載於DOWN BEAT雜誌1998年十一月號,因寫得十分完整,免除了譯者重新寫一遍諸如此類的概念性文章。再者,約翰.亞當斯先生是一位十分資深的爵士音樂家及教育家,所整理出的原則自然比譯者完全許多。十分感謝亞當斯先生的全文充分授權,允許譯者將他的寶貴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學生,希望有志者都能好好地吸收,踏實去努力,由其中學得爵士即興的真髓。關於原文英文版,請拜訪參考約翰.亞當斯先生的網站,如對文中有不求甚解之處或有進階之問題,英文好的人可以直接與亞當斯先生聯絡,或與譯者聯絡亦可。(Courtesy of Mr. John Adams)


對一位認真求上進的爵士樂手來說,總會有太多的東西要學,或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程度,常容易使人感到無所適從,諸如無止境的採譜、練習licks或patterns、學新曲子、音階、理論、技巧練習等等,如果不知如何有效率地吸收這麼多資訊,反而會變成一種負擔。其實學習與演奏爵士有許多方法可以切入,但老手及老師們都一致認為:如何正確地學習曲子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曾有人引述爵士鋼琴大師Bill Evans的話,他認為如用一小時彈完六首曲子,倒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專心在一首曲子上。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謹列出一些條例或原則,希望能激勵你養成正確的學習步驟。當然,這不是目前唯一的學習法,也並非萬無一失,但堪稱完整,而且每個步驟都是有意義的。然而如果你的程度已經比較進階了,你可以自行添加或刪減幾個步驟,對初學者來說,這些原則將會對你很有幫助,不過遇有專有名詞或概念不明瞭的,可以請求前輩或老師的協助。

首先,讓我們選一首適切你程度的曲子吧!它可以是上課用的、老師要求的、樂團要練的,或甚至是你覺得有趣的standard也可。

一、學會「聽」的方法

1. 學習曲式;買這首曲子的著名版本錄音,愈多愈好—先學著憑耳朵記憶這首曲子,最少要聽出句子、段落與格式,或者旋律的重點(譯註: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如果你已經有譜但還不熟悉分析的方法,我建議你暫時把它們擱在一邊,先從「算小節數」開始,同時你也要注意唱片中的樂手在即興時是否採取與主題一樣的和絃,或擷取部份主題的旋律來即興?接下來,你能否聽出來這首曲子的主題好像被分成幾個「段落」,而且大都4小節或8小節一段﹖我們可以稱它們為「樂句」(Phrases)或「樂段」(Sections),通常在爵士曲目中,12小節(一般為Blues)、16及32小節的曲式是最普遍的。在12及16小節曲式上,樂手通常會在開頭與結尾演奏兩次的主題,整體上來說,即是在即興的前後。而32小節曲式如AABA或ABAC等則可說是隨處可見,主題則前後演奏一次。另外有些曲子則會包含不尋常的段落、間奏、結尾延長或不斷出現的小樂句、節奏等等,也請試著將它們分辨出來。

2. 試著聽唱片自己採譜—現在的樂手大多都擁有且依賴「Real Book」或「Fake Book」等這一類的曲集,但你可曾想過在那些老樂手或大師活躍的年代裡,這些東西都還沒發明呢!他們學習曲子的過程都是由長年累月的「聆聽」、「參與」及「嘗試錯誤」中走過來的。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首先除了部份曲集是「地下版」的以外(未取得原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同意而販售牟利),我們並發現在大部分廣受歡迎的非法「Fake(Real) Books」中,包含了難以數計的錯誤,如果你不和原錄音或原譜對照的話,這些錯誤將會不知不覺地被大家〝沿襲〞下去(譯註:其實這些「地下採譜者」近年來也不斷在修正,錯誤已逐漸減少中,只是仍是非法販售的就是了)。嘗試自己採譜,包括主題、和絃、曲式,甚至即興樂段等,並將成果交給足可勝任的老師訂正,或對照合法出版的原譜。從不斷的訂正中,你的耳朵便會更習慣爵士樂的聲響,並在下一首採譜中更上一層樓。

3. 跟著唱片對照譜聽—好吧!如果採譜對你現在的程度實在太難了,而你正好手邊又有一些譜,那麼你便應該花點時間找到某些同名的錄音來對照著聽。你能不能發現:不同的版本在處理旋律、和聲、樂句或節奏上的手法皆有所不同呢?如果可能的話,把它們註明下來,然後比較出哪一個版本是最接近原曲或譜上所記載的,並保留其他特殊詮釋,這將會對你幫助很大。(譯註:兩本最〝流行〞的非法「Real Books」在幾乎每首曲子後面皆會附上他們所〝參考〞的版本,但有時是亂寫的。Sher公司的三冊合法「New Real Books」皆於書後之附錄記載版本出處,方便你找唱片。但相對地來說,特定版本的採譜就不一定是爵士圈內約定俗成的標準,例如John Coltrane版本的「Body & Soul」(在第三冊中)就已經徹底改頭換面過了!所以,原作者的建議仍是非常好的)

二、接下來該做的事

1. 學會旋律;跟著唱片演奏或自己演奏—如果旋律實在太難了,你可以先放慢速度,甚至先不管拍子或一句一句練。試著模仿唱片中演奏的強弱、表情與樂句,能否適當地表達主題的旋律是一個樂手音樂成熟度的標竿之一。初學者或進階的學生可以跟著唱片走,甚至於唱片中即興開始時仍繼續保持演奏主題旋律,如此也可以確認到底即興時的曲式與和絃是否與主題所用的相同。不要忘了即使當你開始放手大膽地solo時,腦海裡仍有旋律的架構浮現,才不容易迷失。

2. 分析旋律及和聲相互間的關聯—其實在許多經典爵士曲目的旋律中,已經暗示了和絃的走向及屬性(作曲是齊頭並進的!),很多年輕的樂手往往忽略了旋律,而硬生生地想套進他們所背的licks及書上所教的音階,然而注意旋律與上頭和絃的關係才是重點。舉例來說,這樣的情形發生於「Stella By Starlight」B段的開頭兩個小節《例一》,「Real Book 」中記載的和絃是G+7,造成很多新手便想也不想地就用了G全音音階(Whole-tone Scale),但是如果仔細一點看,這段的旋律音有D(起頭音)、降E及D,已暗示了G7b13和絃的聲音(你能分辨它們的不同嗎?)。添加使用更多近似的音階是許多成熟的樂手讓聽眾耳朵一亮的〝手段〞,但是他們絕不會忽略了曲子中所應有的和聲音響。



三、可以有更多的變化嗎﹖

1.分析和聲;辨明出是哪一種和絃進行—在爵士樂中,不同的人重配同一首曲子的和聲(Reharmonizations)早已被發展成一種〝好習慣〞了,有經驗的樂手不但熟悉原曲的和聲,他們同時也對不同版本的和絃進行聞之甚詳,甚至以「追求更多變化」來豐富自身的爵士樂知識。這不光是紙上談兵而已,他們更可在與別人合作或聽表演時,很快聽出來所採用的版本。

試著辨明每個和絃的功能(Function),當然在此之前你得先知道基本的「調性和絃」(Diatonic Chords)原理。你可以先把明顯的ii-V、ii-V-I、iii-VI-ii-V、I-VI等和聲patterns找出來,雖然爵士和聲道理上與傳統的古典和聲是相吻合的,但前者比後者則增添了更多的〝例外〞,譬如和絃就不一定一直停留在同一個調性中,在爵士樂裡最普遍的非調性和絃便是「裝飾屬和絃」(Secondary-dominant Chords)的應用,特別是調性中ii級的V或V級的V。

2. 把任何不在調性和絃內的和絃圈出來—也許這些和絃是借用的和絃,或調性和絃的變化(如用藍調色彩的IV7代替原來調性中的IVMaj7),如果還有和絃超出這些範圍的,那就可能是「非調性的經過和絃」(Non-diatonic Passing Chords)或「添加色彩的和絃」(Color Chords)了。

3. 找出調性的中心並特別註明—這個步驟常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調式」(Modes)的迷魂陣,讓你可以清楚看見每一組和絃進行的調性中心。舉例來說:在「All The Things You Are」的前16小節中《例二》,包含了16到19個和絃(看是哪一個版本),如用「哪一個和絃要用哪一個調式或音階去套」的邏輯去想的話,那可真是自找麻煩,因為簡單地來說:這16小節只包含了四個調性(解決的地方),而只要用這四個調(Ab、C、Eb、G)的大調音階/一級調式分別於其上solo就行了。(譯註:甚至更簡單一些,後8小節其實完全是前8小節排列(Sequence)的轉調而已。另外,先不要斷章取義:每第五小節的Maj7和絃都是前面的IV級,但同時也是後面一個調的bII級,我們稱之為轉調樞軸和絃(Pivot Chord),這裡應該用前面的大調音階solo才對,段落要分清楚)



4. 練習每一首曲子「主要的」音階聲響—很多優秀的樂手其實一直不斷地藉著爵士的語言(licks或patterns)去追求和聲上的變化,也都努力地從主題旋律中找到更多靈感,再加上耳朵的直覺,才能在演奏時作互動。然而,即使你曾在和聲與音階的關聯上下了一點工夫,我仍希望你在添加新的音階前,能先回歸曲子本身,把原有該用的音階練習好,正如我之前提到的「Stella By Starlight」例子一樣。最少,當你試著演奏原調性音階(如大調及其關係自然小調與和聲小調音階等)貫穿整段同調之處時,不會有〝怪怪〞的感覺,因為它們會暗示出旋律及和聲的構成。

5. 練習用每個和絃的琶音(Arpeggios)來貫穿整首曲子—琶音的意思即是每個和絃的1-3-5-7音,你可以先很慢很慢地來,再照著節拍器練,或採取不同的節奏ideas。首先試著用八分音符走一個八度就回頭,然後多加點音或變化某些音(不一定由根音開始),甚至超越一個八度《例三》。當然你也可以用三連音或十六分音符,這樣很快就會跑到兩、三個八度以上了。名吉他手Mike Stern亦建議你可以在一首曲子中,第一個和絃先爬上行的琶音,下一個和絃再下行,依此類推,再慢慢地加快速度《例四》。(譯註:這是吉他手的標準練習法之一,然而別的樂器也絕對要會,因為它會幫助你認清什麼是「最重要的音」,也就是和絃音,這樣練絕對比抓個音階從頭幹到尾有意義多了。譯者的練習法如《例五》,也是吉他老師教的)



6. 學會在鍵盤樂器上彈奏曲子的和絃進行—作為一名爵士樂手(尤其是solo樂器),懂得基本的「和絃配置」(Voicings)是必須的,下點苦工學習在鍵盤樂器上彈奏整首曲子,即使很慢也沒有關係,了解和絃的聲響才有辦法「選擇」你要演奏的材料。我也強烈建議你:可利用延音踏板的功能,先撇開速度地彈每一個和絃,然後用你的樂器練習琶音、音階,或是即興等。

7. 自己作「卡拉OK帶」,並於其上練習—你可以在鋼琴或鍵盤上彈和絃,然後自己錄下來用,或僅僅錄下根音/貝斯的移動也可,正因為這樣的伴奏不難,便會激勵你在solo時去〝強調〞出每個和絃的屬性。我建議你可以多錄幾個不同速度的版本,或不同調也好(向自己挑戰一下),在錄音的時候,最好連節拍器的聲音都錄進去,才不會丟拍(如是swing的曲子則需把響聲設在第二及第四拍)。當然,我知道也許有些人已有「Band-In-A-Box」這個軟體,或市面上所出版的「真人伴奏帶」(Play-A-Long Recordings),用「Band-In-A-Box」的好處是你可以改變速度及調性,或輸入不同版本的和絃進行,而用「真人伴奏帶」則比較生動有趣,伴奏的樂手也會刻意強調某些節奏或特徵音來〝導引〞你,但終究這些錄音的範圍會侷限在一種速度或版本中,慢慢地就會感到無聊了。更進一步來看:跟「真人伴奏帶」或「假人軟體」練習過多反而會害了你,讓你以為自己的solo都沒問題,但除了音的選擇之外,諸如空間的運用(句子與句子間的距離)、節奏的參與、競奏或呼應等建立一個好solo的方式,都是必須靠表演時與其他「活跳跳」的樂手間的互動所得來的。(譯註:要進步的方法永遠只有兩種:參加Jam Session或與朋友一起練習)

四、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切入

1. 用更多的方法練習即興;試著分段練習—以上所有的方法都可以以彈性速度或各種速度練習,而且必須在有無伴奏的情況下都必須認真執行。你可以由最簡單的樂段開始,直到你覺得自在為止,才來〝對付〞那些令你感到棘手的地方,不要太貪心,一次練一段就夠了,練好再說。另外有些很好的方式如一段主題、一段旋律,或與同伴作4小節或8小節一輪的競奏(Trading 4's or 8's)都會很有助益。

2. 試著用彈性速度(Rubato)演奏整首曲子—彈性速度的意思不是不算拍子,而是在演奏時用較「放鬆」的感覺去對應節奏與和絃,但仍然保持著速度。最重要的是:你心裡面要算小節數及拍子,但演奏出來時要有一點「延遲」的感覺,才不會硬梆梆的。當然這並非一蹴可幾,先花多一點時間在困難的樂段,簡單的段落不要反而變快。你也可以嘗試在曲子一開頭慵懶一點演奏,然後逐漸加快〝進入〞原來的速度,但仍然不要過度有張力。(譯註︰這種「有點慢出來」的感覺正是爵士樂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記譜法永遠無法載明,全靠多年的揣摩與體驗才能得到,原作者的意思只是先希望你不要因句子難就緊張而丟拍罷了!

3. 試著花長時間練習同一首曲子—從慢速度開始,直到你習慣這首曲子而且感到放鬆為止,下一次再開始時可再增快一點速度,但是不要一下子跳太多到你無法控制的地步。最後則看看你是否能用15分鐘專心同一首曲子,然後20分、30分…然後1小時(就像前面Bill Evans所說的一樣),這種練習有點像「打坐」,可以幫助你極度專心,而不會天馬行空、胡思亂想。此外它還可以幫助你心平氣和地對待一首曲子,不會因跑錯音或做錯事而煩躁(這是人類的天性),讓音樂一直進行,並有一種「控制」的感覺,直到你累了為止。

4. 試著在心裡演奏音樂—當你完成了許多以上的步驟及原則後,要自問是否已能在心裡〝聽〞見所有的東西—旋律、和絃、貝斯音的移動,以及即興—即使你的樂器不在手上,你仍能「想像」你在演奏才對。這種方法應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自由地運用,而且對任何風格的音樂都是相同的概念,在音樂史上早就流傳了各種樂手的軼聞,說他們在巡迴旅行途中常必須以極短的時間準備上台去演奏困難的曲子,那麼他們該怎麼「練習」呢?便是用以上的方法。雖然我個人並不相信,也無法擔保所謂的「創造性想像」(Creative Visualization)宣稱你可以用你的想像力改變事實,但我絕對相信「手腦合一」的重要性。再廣闊一點來看,肢體動作的某部份障礙(演奏技巧上)產生,通常是依心智上清楚透徹與否的多寡而定,腦子更清楚,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會更有自信,試著讓你的思考與演奏同步,並充分表達吧!

五、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也許當你看到這裡時,搞不好會抱怨:「我哪有時間一次做那麼多?」但事實是:如果你不下定決心開始做一些的話,你永遠也不會開始,也就永遠停在原地,學不到東西了!話說回來,不學比學習所浪費的光陰,肯定是更多的,長期下來,反倒是不斷的損失了。(譯註:「知識必靠累積而獲得」,學任何一項藝術都是需要下長期的苦工的,而一旦荒廢了技藝,要再補救可就很難了,所以,加油吧!也希望你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反芻一下本文,也許又將帶給你另一種視界的啟發也說不定呢!祝你順利!)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彭明輝on經濟學


搶救台灣最後一滴人性


文/彭明輝 2012 2/8

台灣人原本是很有同情心的,但是一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讓我們開始緊縮起對窮苦
人的同情,再加上各種經濟學的「必要之惡」後,我們幾乎已經認定:貧富差距是必要的
,失業率是不可能解決的,經濟與平等是無法共存的(只能「共慘」而不可能「共富」)
。我們甚至於被迫去懷疑:對鄰人的同情會不會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元兇。

於是,我們原有的同情心一滴一滴地被經濟學的「鐵律」榨乾,已經幾乎再也擠不出一滴
同情心了。

經濟學是科學嗎?令人訝異的是,海耶克首先反對「經濟學是科學」,而一再提醒經濟學
家「我們是無知的」──因為,一旦經濟學是科學,就間接支持「計畫經濟」的可行性,
而這是海耶克最大的噩夢!

據說專業的經濟學家之間意見是一致的,只有向我這樣沒唸過經濟學的人才對經濟學有意
見。不過,不僅歷來經濟學界對主流經濟學一直有意見,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批判的聲浪
更加高張。

2000年6月,法國一群經濟學大學生發起一場簽名運動,反對與現實脫離的「自閉經濟學」
(autistic economics), 引發法國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席捲為國際學生運動。2008年11月
,英國女王首次訪問倫敦政經學院,對接待的經濟學家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何你們沒
人察覺信用危機的到來?英國皇家學院為此召集了一個33人的專家論壇進行研討,並在給
英國女王回信時承認經濟學界至今不瞭解系統風險,而經濟學家,政治家,和社會各界人
士對市場魔力的集體幻覺(delusion, collective imagination) 使經濟學界不能預見
到經濟危機的來臨。制度經濟學雜誌主編 Greffrey Hodgeson 則夥同一群人於2009年8月
15日發信給英國女王,批評主流經濟學濫用與現實無關的數學模型,誤導經濟學學生,要
求改革經濟學的教育體系。

在這一場爭論中,主流經濟學被批判得最嚴厲的是幾個根本的假設:完美理性、有效市場
、資訊完全、過度仰賴經濟數學模型而誤把理論當現實世界。美國經濟學界當然也是巨浪
滔天,克魯曼和哈佛大學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論爭甚至激化到變成人身攻擊。

學生的批判力道不僅不下於教授,時間上也不會更晚。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系27位博士生在
2001年向系裡抗議計量經濟學取向的主流經濟學壟斷了劍橋的研究與教學,「我們認為,
林林總總的經濟現象之解釋及分析,已然為單一取向所壟斷。據此取向的核心要旨,任何
堪稱有效的研究,必須援用形式化的論理模式」,而其後果則是:「學生習得主流經濟學
的「工具」,卻茫然不知其適用領域與範疇。這些主流觀念的由來及演化,如同與其具有
競爭關係的各種理論之存在與地位,率皆受到忽視。第二,社會亦因此蒙受不利,經濟學
所能啟示吾輩者,遠比現況來得豐富。經濟學是社會科學,通過其對各色政策辯論的衝擊
,委實具有巨大潛能,足以綻放異彩。惟若就其當前的格局,其效能不得不有所侷限,原
因就出在主流方法的運用,毫無自我批判的意識。」「主流取向的支配態勢創造了一種社
會慣例,致使唯有能夠契合於主流取向的經濟知識生產,才有可能是好的研究。如此一來
,所有其他模式的經濟知識,若不是順手就被指為不入流,就是被說成不是經濟學。許多
經濟學家在此格局之下,面臨了兩種抉擇。其一是運用他們認為並不合適的方法,回答經
濟問題。若不如此,他們所用的方法,雖然他們認為最能理解當前的問題,結局卻很有可
能是,同儕經濟學家不加理睬。」

此外,2003年時哈佛大學經濟系學生發起「開創造人性化而負責的經濟學(Students for
a Humane and Responsible Economics, SHARE)」,批評系裡的教育「所提供的經濟模式
只有一種,從中我們無法通過批判的視野或另類的模式,解析經濟及其社會效應。哈佛校
園並沒有提供真正的經濟言論之市場,學生浸淫於此,卻無法成為具有批判思維的人、卻
無法成為有為有守的公民。我們以為,在這些標準化的經濟模式裡,涵育了特定的價值觀
及政治信念,哈佛學子無可避免,他們的價值觀及政治信念,勢將受其影響,甚至他們的
生涯抉擇,亦勢將受其影響。」,並要求經濟席講師與課程必須多元,讓學生有機會瞭解
其他非主流經濟學的思想,「哈佛必須教導學子,在主流模式之外,另有其他經濟學,哈
佛也必須提醒學子,經濟學自有其社會的、政治的意涵。」。

我們在台灣怎麼都不知道有這種事?妳如果在Google 內搜尋「主流經濟學 批判」,會找
到一堆大陸的網站,其中不乏資深經濟學者寫的評論;如果加上限制條件「台灣的網站」
,只剩一堆大陸學者寫的書,和兩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關於哈佛學子與劍橋博士生的
聲明。

台灣是不是很畸形?妳怕不怕我們有「高功能經濟思想自閉症」?妳相不相信台灣的經濟
評論真的可信?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劉克襄

知識份子

和我們一樣的開發中國家
不滿時政的知識份子
他們生活於貧民窟
引導自己的同胞

同樣的知識份子在我們國家
他們坐在咖啡屋裡
以激烈的學術爭辯
關心低階層的朋友


最近從離島回來的朋友
三天後在我工作的編輯室消失
好像殺人犯一樣
他不能從事某種性質的職業
我知道他到南部的城市去
一個深諳馬克斯˙韋柏理論的人
坐在一堆外銷成衣攤後
整天面對往來的人群喊叫衣價
有時仍然回到我們城裡
他和妻子早已仳離
兒子也改成母姓
當大家圍聚著激烈地討論時事
他手插口袋,坐在角落抽煙
我以前曾看過
他在萬人凝視中
站在講台流淚,嘶啞地高呼
我也曾看到
他的同學離開這裡
回來時成為定他罪的人

陌生人

早晨三點半
有人來敲門
窗外停著黑轎車
我知道是他們

妻子安慰我
她會告訴孩子們
爸爸去了
一個遙遠的地方旅行

路過大安溪以北

北上讀書的前幾日
和父親蹲在田埂抽煙
一齊眺望前方的水車,他可能
看著更遠的黃昏,或者
竹叢裡的秋天
什麼時候回來,這問題
鷺鷥沿著稻田消失就空白了

其實生命這麼空白只是徬徨的時候
坐在火車裡醒來就如是感覺
感覺火車漫漫的疲倦拖曳
不怎麼陰暗的天空也落雨了
接近山區總是這樣
微微發冷,大概是鄉愁一類

北上

明日不到車站送你
我留下,騎單車上班
替孩童們寫故事
重新認識家鄉的山水

到那邊結婚也好
總得有人幫你洗衣煮飯
高興了,生個孩子
帶回來,讓我教他詩畫與賞鳥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Stardust


And now the purple dusk of twilight time
Steals across the meadows of my heart
High up in the sky the little stars climb
Always reminding me that we're apart

You wander down the lane and far away
Leaving me a song that will not die
Love is now the stardust of yesterday
The music of the years gone by


Sometimes I wonder why I spend
The lonely night dreaming of a song
The melody haunts my reverie
And I am once again with you
When our love was new
And each kiss an inspiration
But that was long ago
Now my consolation
Is in the stardust of a song

Beside a garden wall
When stars are bright
You are in my arms
The nightingale tells his fairy tale
of paradise where roses grew
Though I dream in vain
In my heart it always will remain
My stardust melody
The memory of love's refrain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0204


在某件事情完結後,總是有這樣的感覺。

覺得心空空的,莫名其妙地到現在還沒睡去。